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教授首先代表山东大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各位嘉宾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刑院长指出能源、粮食、水是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基本要素,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探讨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相关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曹现强教授于致辞中指出,应对当前逆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挑战,需要树立协同治理的理念,这种协同不仅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协同,也包括国家、区域、甚至全球的协同,更包括能源、粮食、水三个纽带的协同。期待本次会议能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为推动本院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于宏源研究员在致辞中从底线思维、全球化思维、理论思维三个角度,对本次会议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底线思维即是将能源、粮食、水等基本的安全问题纳入议题研究的范围;全球化思维即面对当前逆全球化的浪潮、民粹主义、现实主义回归等一系列的挑战,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探讨全球治理的有效方案;理论思维即在总结中国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中国关于国际问题研究的理论,提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理论话语权。本次会议围绕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及能源、粮食、水纽带安全的研究和探讨即是进行跨界与跨学科的理论建设的有益尝试。
随后,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能源-粮食-水纽带安全中的“地缘政治变革与非传统安全治理新维度”、“能源转型与纽带治理创新”、“可持续发展目标与能源环境治理思考”、“纽带治理新趋势与政策建议”四个议题展开了研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查道炯教授在回顾国际能源安全研究的三个传统维度的基础上提出国际能源安全研究的新维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沙景华教授指出了资源安全治理中存在的制度问题;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王润教授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进行了能源-粮食-水纽带指数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介绍了经济学视角中的能源-粮食-水纽带关系;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丁金光分析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意义及其影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昕蕾从权力流散与联动治理互动的视角就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湄公河次区域(GMS)能源-水-粮食纽带安全进行了分析。与会的其他学者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最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沙景华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柴麒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研究员、所长于宏源对本次会议做了全面总结。此次会议云集了全国主要高校和政府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会议内容丰富,讨论热烈深入,将进一步推动中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下能源-粮食-水纽带安全的协同治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