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建院四十周年学术系列活动 “中国环境政治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召开

发布日期:2018-11-11    作者:     来源:     点击:

11月9—11日,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主办,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北京大学环境政治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环境政治学学科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外交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湖北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西大同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围绕“新世纪以来我国环境政治学学科建设及其挑战”、“新时代中国语境下的环境政治学话语建构与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在环境治理中的建构性影响”、“国际气候政治与中国引领性角色研究”、“国际环境治理反思与红绿融合新进展”、“环境正义与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六个议题展开了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学院副院长刘昌明主持。校区副校长谭保才、学院党委书记盖玉强、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崔桂田出席了会议并致欢迎辞。谭保才介绍了青岛校区的搬迁历程、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对学校环境政治学科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维路径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恰逢其时。

盖玉强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政管学院建院40周年献礼,同时,也给学院环境政治学的教学、科研提供了重要的交流机会。他认为,环境问题引发政治理论思考,而政治体制和政策规划等因素也为环境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内容,环境政治学的交叉学科特点增强了其发展的活力,具有令人期待的发展前景。

崔桂田教授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科学研究不变的主题,对环境的关注体现在各学科的发展规划中。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生态社会主义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政治学的发展有使命、有前途、也有挑战,发展好的关键是要在学术共同体内形成交流研讨的制度性安排和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

(图为上午主题发言现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回顾和总结了10年来环境政治学科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的环境政治学学科建设呈现出理论研究扎实、议题领域丰富、话语力量增强、与政策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他指出,目前环境政治学研究逐渐由对西方的模仿学习转向自主性研究。鉴于环境政治的特点,学科群、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也应当具有跨学科视野,“应当吸引法学、政治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培养跨学科的研究人才。”郇庆治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研究员李俊峰指出,环境政治学的研究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紧密相连,关注时代需求与时代挑战。此外,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他认为中国的环境政治学承担着对世界讲中国治理故事、治理理念的责任,因此,应当注意环境政治学的话语规范。“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需要学术共同体使用共同的话语体系和学术语言,让外国学者听得懂才能愿意继续听。”李俊峰说。


(图为下午两个分会场现场)

在分会场的讨论中,有学者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学科的关系、话语建构、环境资源治理、环境正义、中国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角色、环境政治学的学科建设等问题。其中,政管学院李昕蕾副教授认为,中国在全球资源市场中具有独特地位,“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为中国和其他相关国家提供对话平台,推动合作、责任和环保的资源治理议程,从而缓解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公共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进涛分析了农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困境,认为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有着复杂的成因,应采用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第三方治理在内的多重治理模式。此外,中国海洋大学孙凯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春满等学者交流了自身的教学经验及论文写作感想。

(图为与会人员合影)


文:吕梦荻

编辑:彭欢

责编:桑伟林


62.9K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00

电话:0532-58630301,58630339

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