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现代民主治理的主要标志之一,问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面对客观问责制度时,不同的问责对象总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的主观认知与解读,进而影响其行为与决策。感知问责作为连接宏观问责制度与微观个体行为之间的“桥梁”,可有效弥合两者之间的鸿沟,提升问责效能。目前,国际公共行政学者已经关注到这一概念,并开展一些研究。论文首先梳理国际公共行政学者对于感知问责的相关学术研究,便于我国公共行政学者与实务者了解并熟悉该议题。基于现有研究,论文从个体、组织与制度三个层面,围绕八个因素建立一项分析框架,为我国公共行政学者开展感知问责研究提供理论指引。在个体层面,论文关注三个因素:自我效能感、自主性与个体官僚与领导关系。在组织层面,主要关注两个因素:组织支持度与组织透明度。在制度层面,主要关注三个因素:问责主体的特征、问责标准的特征与问责过程与内容的特征。在未来,我国的公共行政学者可以聚焦感知问责的概念建构、解释、后果与管理议题,为感知问责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做出贡献。
关键词:公共行政;感知问责;分析框架;研究议程;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精准问责机制研究”(20BZZ036);
原文刊载于:公共行政评论. 2024,17(01)
原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S5uBaE2M3OcHpDm8cCWJkLe70gg1XSqrk7uiHubSNJvx2uoOnCC46ut3c7BeG1-n70eX65vEuBRm5uuvGVTWfaphGawmj6dgb8MIvPlpZ7xRwM3amEj3JLZLTFhk4DKtd3AKkbOxaAs=&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