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与“公民”两种对卢梭理论路径的经典理解均难以融贯解释《爱弥儿》教育方案的要旨。卢梭恰希望调和个体化的“人”与去个体化的“公民”的内在张力,使现代人完成道德与政治化并迈入公共生活。其方案的关键在于,经由家这个转置单位的建构,个体情感得以扩展为道德与政治情感,成为支撑公共生活的动力。但通过在续篇《爱弥儿与苏菲》中展示家的建构在情感维度的内在困境,卢梭揭示出这一方案中个体-家庭-共同体同心圆结构的根本脆弱性。这应被理解为在现代道德与政治教育的限制性约束下,他对支撑公共生活情感之限度的提示。这一提示为思考现代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情感主义视角。
关键词:爱弥儿;公民;家庭;道德;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共和主义理论跟踪研究”(23CZZ053); 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7世纪法国的绝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学说及其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DOI:10.15995/j.cnki.llxyj.2025.01.011
原文刊载于:伦理学研究 . 2025 (01)
知网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kjkRiloLuefdbEm435RENwroEFAks27pX3VIUJ85srOEKM4Si55WIBebfDzf_MaDWVXaNCa6tHm4xkXc77Ojxp8jZTH3lqBT-rB7F4LHQAwLyTgIwRiwbu5ycTHVA6vT95j4sDNNVoiZFJJ24nqionBpX0p2nXe0NiYzLEBogWO8ngE9PWIS_oKwDjyiOFMw&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