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四届统一战线学论坛:共绘大统战格局下学科建设新蓝图

发布日期:2025-04-23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发展,4月19日至20日,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北京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主办、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和青岛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协办的第四届统一战线学论坛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以“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统一战线学学科体系建设”为主题。来自全国各社会主义学院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共80家单位的150余位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专家学者聚焦论坛主题开展交流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海燕主持。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常委、台盟北京市委主委、北京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陈军,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青岛校区校长曹现强,北京市社科联秘书长、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一级巡视员崔占辉,青岛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宋立清等与会并致辞。

陈军在致辞中以一系列重大时间节点简要回顾了“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走过的80年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统一战线学论坛自2020年举办以来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她表示,五年来,统一战线学论坛产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促进了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等协同发展,一批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论坛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共同致力于推动统一战线学建设发展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未来,应加强与全国范围内的统战、社院系统各单位协同联动,持续办好论坛、提升论坛质效,围绕发展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破解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发出论坛声音、服务中央决策、助推人才辈出,推动统一战线学建设发展与大统战工作格局相适应。

曹现强在致辞中强调,山东大学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学科齐全、文史见长”的办学特色和鲜明优势,积极推动统一战线理论的学理化研究和统战专业人才培养。2014年,山东大学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联合创办了“统一战线学”学科。双方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我们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快推动统一战线学科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不断提升统一战线学在学界的地位,扎实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的学理化阐释、体系化研究,努力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崔占辉在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主题鲜明,意义重大。下一步,北京市社科联、社科规划办将一如既往发挥好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引导作用,,为推动统一战线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服务。

宋立清在致辞中表示,青岛具有光荣的统战传统和深厚的统战底蕴。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青岛统战研学课堂,在建言资政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青岛社院竭尽全力为本次论坛做好服务工作,共同为统一战线学学科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兼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祁金利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院长王延中(线上),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统一战线学博士生导师李小宁受邀作主旨报告。

王延中在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创新”的主旨报告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最重大理论成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李小宁在题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逻辑探原”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逻辑的起点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本原是由“阶级联盟”构成的“人民”。对“人的根本”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解答是“人民本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治制度,与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党制度就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这套理论及制度的缔造者。

大会发言环节分三个阶段进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各地社院等单位的19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依次进行发言。

第一个发言阶段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邱永文教授主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小鸿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从十个方面思考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发展。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心主任宋俭教授探讨统一战线学学术体系的构成和统一战线学目前作为二级学科可以考虑设置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信阳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教授围绕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统一战线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科体系等内容提出建议。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周述杰教授就新时代如何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如何深化统一战线学基础理论研究、如何深化统一战线学一些前沿问题研究分享观点。

第二个发言阶段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心主任宋俭教授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一战线教研部王瑜教授指出,应从党的全面领导、大团结大联合、协商民主、群众路线几个方面切实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政治作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港澳台与海外研究中心主任林伟教授分析了“一国两制”实践新阶段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海军基于全球视野、思想深度、指导意义三个方面论述儒家文化对于新时代统战理论的作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周美雷教授认为应从强化政治领导、对被领导者进行教育、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加强新时代统一战线领导权建设。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宋菊芳教授指出,应从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干部队伍、、数智技术几个路径应对新时代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所面临的挑战。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孝珍强调增强统战意识是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基本要求,并从内涵要求、结构特征与优化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解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存良教授认为百年统战史上存在历史模式、现实模式两种大统战工作格局模式,应基于现实模式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大统战工作格局。曲阜师范大学金刚教授分析了宗教“汇通儒学”的历史、意义及以升华宗教“会通儒学”传统推进新时代宗教中国化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道路。


第三个发言阶段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蒯正明教授主持。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黄天柱教授指出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统战工作跟党建工作、群众工作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青岛科技大学王振海教授强调应树立统战思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凝心聚力作用。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许亦锋教授从内涵、动因、范式几个方面分析了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政治学要义。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政策教研室主任吉秀华教授从逻辑理论与鲜明特质两个方面深刻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军阐述了以青岛统战智库为平台赋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的实践探索。黑龙江省委党校科研处四级调研员史苏回顾了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论证了全面建成统一战线学的目标、条件、可行性,分析了为尽快实现全面建成统一战线学的目标应该采取的举措。山东大学政管学院统一战线学博士生齐振瑜分析了归国留学人员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战略定位、现实挑战其及应对举措。


在分论坛研讨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位专家学者分别聚焦“大统战工作格局”“统战学与统战理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四个分论坛主题进行热烈讨论和交流,共同为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为新时代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贡献智慧。

会议闭幕式由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主任蒋锐教授主持四个分论坛的汇报人分别汇报了各自论坛的研讨情况。随后,蒋锐教授介绍了此次论坛的论文来稿数量和论文评奖情况,向论文获奖者表示祝贺。最后,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祁金利大会总结寄语统一战线学论坛不忘使命,不辱使命,登高望远,根深叶茂,以学问来做工作,以学问来开新局。

山东大学作为全国第一所开设统一战线学专业、招收培养统一战线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始终处于统一战线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前沿。2015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山东大学共同举办统一战线学研究生教育,开启了这个新学科的育人序曲。今年恰逢统一战线学作为独立学科被纳入我国国民教育招生系列十周年。十年来,该专业已设置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六个研究方向,连续招收245名硕博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30余部。

统一战线学论坛是由山东大学政管学院和北京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端学术论坛,对于繁荣发展统一战线事业、加快推动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统一战线学论坛目前已历四届,取得了较大社会影响。未来,论坛将进一步发挥自身平台优势,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统一战线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实践中奋楫笃行、持续发力。


文:康乐

图:王华斌


62.9K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00

电话:0532-58630301,58630339

扫一扫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