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政道师说 | 教育的根在信仰里——专访政管学院杨尊明先生

发布日期:2025-07-02    作者:     来源:     点击:


从1956年走进山东大学课堂,到后来成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建设的重要学者,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尊明先生用六十余载的时光,默默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他的教书生涯,既是共和国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更是一段深刻而动人的信仰之路。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九旬老教育家的世界,聆听他跨越时代的学术记忆与精神箴言。

杨尊明先生近照

农家学子入山大,青灯黄卷铸信仰

1956年,是杨尊明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向科学进军”的高校招生考试,最终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时设于青岛)。他说:“那个时候我还没想过自己能进山大,是一位老同学的一句‘你考不考大学?’点燃了我内心的火苗。”在短短几个月内,他一边工作一边复习,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

求学的道路并不平坦。杨尊明出生在菏泽农村,家境清贫,父母虽未受过太多教育,却始终支持他读书识字。自中学起,他就担任团支部副书记,学习勤奋刻苦。进入山大后,他不仅在班级中担任学习干部,还积极参与下乡劳动、社会调研等各项实践活动。1959年,他成为本年级首位入党的学生。“我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给予我成长的机会,我也始终希望用所学回馈社会。”

杨老的朴素话语中,透露出一代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深情与责任,也让我们看到,那一代人的读书梦,并非为了个人出路,而是为了担当国家命运。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956年级同学及部分亲属合影留念

几十春秋育桃李,立根明法践真知

在杨尊明看来,教育的本质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人做人、教人思考、教人担当”。他最常提及的,是“信仰”二字。“教师若没有坚定的信仰,就无法引导学生走正道。只有自己信,才能影响别人信。”对他来说,教育的根,是信仰的根,是立场、是责任,更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历史使命。

信仰之外,他尤为重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传授。他说:“知识会变,但思维方式不会过时。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系统全面地思考问题,怎样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这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的根本。

他还强调:“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不研究,就没有深度;不参与社会,不接地气。教学要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科研则是教师自我提升、不断创新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真正的教育者,是既能讲清知识,也能点燃思想,更能引导学生做出价值选择的人。

破冰执笔著经典,求索理论问苍茫

在教育改革最关键的年代,杨尊明不仅投身于一线教学,更参与到多项极具开创意义的学术研究中。

1960年3月,在成仿吾校长的领导和推动下,山东大学组建政治系,设有国际共运史教研室、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政治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哲学教研室等,徐经泽任政治系代理主任。吕欣为代理党总支书记。同时任命4位助教为教研室副主任,依次是:哲学教研室副主任臧乐源;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庄德钧;政治学教研室副主任何祚榕;党史教研室副主任由吕欣兼任。鉴于助教只能担任教研室副主任职务,教研室主任一职,均由校负责人兼任,以示政治系教研室规格之高。成仿吾校长兼任政治学教研室主任,其夫人张琳教务长兼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校党委副书记刘岐云兼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副校长吴富恒兼任哲学教研室主任样的教研室主任。兼职规格,从全国的综合大学来看是绝无仅有的一家,足见成老对政治系的高度重视和长远谋略。

1960年3月6日,政治系举行开学典礼,成仿吾校长在会上作《做无产阶级理论战士》的报告。首批学生80人,从历史、中文、外文三系四个年级中,挑选出一定数量的好学生,相应地构成政治系的年级序列。其中四年级12名,三年级13名,二年级26名,一年级29名。1960年8月,首届学生毕业,杨尊明便是其中之一,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于1961年正式调入政治系,从此开启了他长达三十余年的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生涯。可以说,杨尊明既是政治系创建初期的亲历者,也是见证并推动其发展变迁的重要参与者。

成仿吾校长与首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1979年,作为山东大学学者代表团成员之一,杨尊明赴太原参加全国第一次社会主义科学交流会。此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理论重建的关键节点,会后他率先带头编写《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国内最早系统化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教材之一,现仍被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他此后撰写、主编或参与编写的教材如《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国家超越阶段错误探讨》等,不仅在山东大学广泛使用,也被多个高校、党校采纳为重要教学用书,多次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这些成果体现出他不仅始终扎根课堂,更在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体系的建构中做出了持续性贡献。

“我一直在想,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制度设想,更要回答‘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杨先生在晚年依旧笔耕不辍,持续关注全球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他的探索,不仅是在追问一种制度的合理性,更是在追问我们如何建设一个更公平、正义、有希望的社会。

甘坐冷凳守寂寞,文章淬火见风骨

“做学问,首先得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这是杨先生对青年学者的忠告。他坦言:“科研是个长期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选题不对,就像航船没有方向;框架不清,就像房子没有梁柱。”他以建房子作比,深入浅出地将论文写作的逻辑与结构讲得明明白白。

他鼓励学生要结合社会实际去研究理论问题,“写论文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面对现实中的难点,才能有所突破。”同时,他特别提醒:“独立思考是学术生命的根本。不能迷信权威,也不能随波逐流。”

在他眼中,学术不是纯粹的“知识叠加”,而是思想深耕、实践印证的过程。青年学者要走得远,就必须历经“无人问津”的阶段,必须经历“熬”的过程。“我年轻时寒暑假从家走七十多公里去上学,从未坐过一次车,这种经历虽苦,却是我终身受益的财富。”

山东大学国政学院九六届博士、硕士毕业留念

薪火相传终不熄,既塑英才更铸魂

针对“文科无用论”,杨尊明先生语气坚定。他指出:“时代会变,但指导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不能丢。我们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为了喊口号,而是为了指导现实。”

他寄语青年:“别担心学科冷门,只要你有本事,有真才实学,就一定有你的舞台。”同时也提醒:“别忘了锻炼身体,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熬夜,这对科研没有任何益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他坚信,教育并非传授已有之知,而是引导学生去创造未来之知;教育不仅是改变个体命运的钥匙,更是塑造民族精神、托举时代希望的支柱。

山东大学科社系八一级同学毕业二十周年留念

杨尊明先生的教育人生,是一部信仰坚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奋斗史。他以一颗赤诚之心,投入党的教育事业数十年,无论风云变幻,从未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老教育家的回忆,更是一代中国教育人精神的缩影。他说:“我们这代人走得慢,但一步一个脚印。希望后来人能走得快、走得远,但也别忘了脚下的路。”

这,或许就是“教育家精神”的真正内涵。



编辑:李诚芮

责编:石莹、臧丽丽



62.9K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00

电话:0532-58630301,58630339

扫一扫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