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上合组织经济协作机制有利于破解单边主义困局

发布日期:2025-09-08    作者:     来源:     点击:


盛力教授供图

盛力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荣誉教授。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峰会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市举行。这是中国第五次主办上合织峰会,也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习近平主席主持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和“上合组织+”会议,并分别在上述两场会议上发表主旨讲话,阐述中方对上合组织弘扬“上海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回应人民期待的新思考新主张,宣布中方支持上合组织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合作的新举措新行动,提出上合组织建设性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新方法新路径。当前,单边关税与美债风险叠加正将全球经济拖入“高通胀—高债务—低增长”的恶性循环。当多边贸易规则被碎片化关税高墙取代、当美债收益率攀升成为转嫁危机的新工具,如何以区域合作对冲美元体系波动、重塑全球化韧性?上合组织峰会所达成的“天津宣言”《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等成果,将给世界带来哪些变化?其方案又如何从区域试验田走向全球公共产品?对此,本期《理论研究》特邀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盛力,深度解析在百年变局下,区域合作正成为“破局”关键,将有效弥补全球治理的短板,推动其从碎片化向包容性转型。

凝聚上合大家庭合作共识

《金融时报》记者:当前WTO多边机制面临失灵风险。面对这一变局,上合组织为何能在地缘经济博弈中成为对冲单边主义的关键平台?

盛力:要理解上合组织为何能在关税与美债双重冲击下成为多边对冲平台,必须先厘清两大背景:第一,美国正在把关税武器化、美债杠杆化。2025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强化贸易执法法》,授权总统可对任何“非市场经济”国家最高征收500%的从价关税,并允许财政部冻结持有美债超过2000亿美元经济体的美元清算资格。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出口被加税、储备被冻结”的双重风险。第二,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停摆第五年,争端解决机制名存实亡;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巨型区域协定虽在降低关税,却仍以美元计价、美元结算为默认规则,未能根本解决“美元—美债”环流的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上合组织(SCO)却以成员扩容、规则创新和项目落地“三箭齐发”,成为“对冲单边主义的关键平台”。同时,面对单边霸凌沉渣泛起,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以发表声明形式旗帜鲜明地支持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呼吁消除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单边行径,发出了要公道不要霸道、致力于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共同呼声。

在此背景下,上合组织提供了三条有别于传统全球化的“非美元化韧性供应链”逻辑:一是政治共识先于市场准入。上合组织以“协商一致”与“不干涉内政”为核心原则。2024年4月投资促进工作组会议首次把“反对单边经济胁迫”写入联合声明;2025年7月外长理事会天津会议把“数字主权”列为与领土主权同等重要的合作前提。2025年8月31日召开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又制定了上合组织未来10年发展战略。这一管总的战略明确指出,成员国将遵循“上海精神”,坚持互利合作、相互成就,为构建多极世界作出更多贡献。这一纲领性文件为上合组织未来10年发展定下了基调、明确了方向。这种政治共识为成员国在遭遇制裁时相互开放市场、共享基础设施提供了“政治保险”,大幅降低了因外部冲击导致供应链突然断裂的概率。

二是实体经济锚定而非金融杠杆驱动。传统全球化靠跨国银行美元信贷扩张,一旦美联储加息缩表,融资即枯竭。上合组织则把能源、矿产、制造、数字四大实体经济网络做成“抵押品”。以中俄原油贸易为例,2024年本币结算占比已达80%,对应价值约680亿美元;俄油不再以美元计价后,美国加征500%关税即失去价格基准,制裁形同虚设。天津峰会后,SCO正式成员、伙伴合计27国,人口接近全球一半,GDP按购买力平价计占全球40%以上,石油、天然气、稀土、粮食等战略资源储量均超过全球可采储量的1/3。当美国以高关税和二级制裁重塑供应链时,SCO内部天然形成一个难以被外部“长臂管辖”穿透的要素池。

三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替代离岸金融。传统全球化把生产环节外包到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区域,再通过伦敦、纽约离岸市场配置资本,结果是产业链越全球化、美元依赖越深。上合组织反其道而行之,以“硬联通”降低对离岸中心的依赖。截至2025年8月,SCO内部已建成1.4万公里国际公路、11万列中欧班列以及中吉乌铁路、中线天然气管道D线等旗舰项目,使区域市场具备“内循环”物理条件。中吉乌铁路2025年7月完成可行性研究,设计时速160公里,建成后将使中国至欧洲货运时间缩短至7天(较海运节省20天)。中线天然气管道D线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段已通气,2026年全线投产后可满足中亚国家40%的天然气出口需求。这些项目标志着SCO从安全合作向“安全+发展”双轮驱动的转型,为2030年建成区域统一市场提供了关键基础设施支撑。

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宣布,中方将成立中国—上合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以及科技创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合作中心。上述平台和中心旨在以中国新发展为上合组织提供新机遇,向所有上合组织国家开放,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峰会还作出了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政治决定。中方10多年前提出成立开发银行倡议,这次终于瓜熟蒂落。上合组织将启动这一进程,欧亚地区将增加一个多边合作的新平台,将有力促进上合组织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擘画上合组织发展新蓝图

《金融时报》记者:上合组织如何通过具体的技术与制度创新,将数字赋能、能源自主与规则制定结合为系统性解决方案?此次天津峰会在这些领域取得哪些突破性成果?

盛力:破解“关税+制裁”双重锁定,需要把数字技术、能源交易和制度规则打成“组合拳”,而不能指望单一政策。上合组织过去两年已把这套组合拳拆解为可复制的“模块化”方案,并在天津峰会升级为制度化框架。系统性方案已经由“倡议”升级为“制度”。天津峰会用“一份宣言+24份成果文件”把原先分散在地方示范区的技术、能源、金融模块整合成可复制的区域公共产品,形成了“技术—能源—规则”全链条闭环。外交部部长王毅概括为八大成果中的第4、5、6、7项,正是对上述问题的直接回应。

上合组织成立24年来,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引领下,从6个创始成员国发展成为覆盖亚欧非三大洲27个国家的“上合组织大家庭”,成功开创出一条共护安全、共促繁荣、共惠民生、共享红利、共赢未来的和平发展道路、新型合作道路。今年7月,美国宣布拟对购买俄油国家征收500%关税,与此同时,中国青岛上合经贸平台重塑区块链的贸易流程。在青岛上合示范区,区块链中货物报关单一次录入、中俄海关同步认证的“一单两报”系统,使通关效率大幅提升,运输成本降低。这一技术框架在中欧班列已获得成熟实践,如今扩展至伊朗藏红花、哈萨克斯坦小麦等关税敏感型商品贸易,形成数字防波堤。在美国以长臂管辖威胁跨境支付时,企业正通过数字认证的离岸交易规避风险。例如伊朗工艺品商通过上合电商平台直采中国义乌小商品,货物不经一线关境、资金不经美元清算。借助技术革命,将地缘政治成本转化为制度创新红利。能源自主在相当程度上可切断美债依赖的实体锚链。美元霸权的根基是“石油—美元”循环。上合组织将能源与制造结成实体同盟,使得债务驱动的虚拟霸权失去支点。通过能源交易去美元化,中俄原油贸易本币结算率不断增加,从2022年的30%飙升至2024年的80%。

上合组织通过数字赋能、能源自主和规则制定作为拆解关税壁垒的技术利刃。在技术层面,根据2025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上合组织框架下的“5G+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互联互通”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打造区域数字化治理新范式,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全面数字化转型。中国将依托自身在5G通信、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优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成员国开展多层次合作,共同构建安全、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网络。此次天津峰会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声明》,将落实合作项目,推进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与升级,推动关键经济领域数字化转型,应用先进技术方案,发展新型商业合作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并提升数字技能,包括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能源层面,此次峰会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按照互利条件提出并实施能源领域联合项目,包括新建能源基础设施及升级现有能源基础设施的项目。根据各方优先发展方向促进投资合作。成员国相信,上合组织地区高效的能源合作将有助于解决全球能源议程框架下的问题,推动形成公平和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模式。

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

《金融时报》记者:上合示范区何以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天津峰会成果如何通过区域治理经验向全球推广?

盛力:2019年,中国在青岛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旨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

自建设启动以来,上合示范区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和平台建设,持续推动上合组织国家间的务实合作,逐渐成为各国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展现出向“上”之势,聚“合”之力。这不仅是中国主动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的制度创新,更是建设国际合作平台、贡献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新探索。例如,上合示范区率先建成中国首个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地方经贸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为企业提供“贸易+通关+物流+金融”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一站式综合服务,目前已吸引上合组织成员国数万家企业注册使用,成为支撑跨国经贸合作的数字化枢纽,极大便利了中外企业间的贸易往来,有效提升了贸易投资、产业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效率和水平。

作为电商国际合作的公共服务平台与先导样板,“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则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了“一站式”跨境电商服务体系。该基地集政策创新、产业聚集与数据转化于一体,有效破解了跨境结算难、通关便利慢等制约跨境电商合作的痛点环节,极大提升了跨境电商的效率与稳定性。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产业园区联盟的成立,是推动上合组织内部务实经贸合作的重要举措。该联盟致力于整合中国与各成员国的产业园区资源,通过加强园区间协同联动,打破地域壁垒,充分挖掘各方在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领域的合作潜力,为上合组织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该联盟不仅为上合组织国家提供了投资落地与产业集聚的现实载体,也为区域内企业开展跨境合作、共享政策与技术资源创造了便利条件;不仅有效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协同与优势互补,也推动上合示范区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塑造跨国产业合作新范式,从而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经济合作网络提供了重要支撑。地方经贸合作在推动上合组织务实合作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上合示范区建设不仅是中国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的一项开创性实践,更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的有益尝试。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在此背景下,“上海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意义。上合示范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地方经贸合作能够在大国战略与区域合作之间找到结合点,使各成员国在具体项目和产业领域实现深度对接,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这一模式不仅带动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往来,推动了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的对接,更重要的是为整个上合组织合作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显示出强大的外溢效应。展望未来,随着上合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地方经贸合作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升级等新兴领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战略价值。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李诚芮

责编:石莹、臧丽丽



62.9K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00

电话:0532-58630301,58630339

扫一扫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