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日本冈山大学姜克实教授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议室做了题为“1885年日本政府调查无人岛真相:钓鱼岛问题伊始”的学术座谈会。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亚太研究方向的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座谈。座谈由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杨鲁慧教授主持。
姜克实教授首先从领土问题的视角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现状进行了解读:中日钓鱼岛争端本属于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由于受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干扰,现已演变为国民感情面的对立,并且表现出大众化、固有价值观的绝对化和神圣化、非秩序化以及敌视心和仇恨先行等特征。究其原因,是国民第二次感情在形成阶段由于受到国家史观教育、时事政治报道、文学影视作品等的影响而发生多重失真造成的。就此姜教授指出面对领土问题,政治家要谨慎,媒体界要客观,注重避免国民感情的对立情绪。
关于领土问题的解决,姜教授认为具有多方位性并将其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统制现状的观点;二是历史记录和历史名称;三是现居民的归属意识;四是大陆架、海沟等地理学依据;五是法律和条约的依据;六是历史背景和政治的正义性判断。此外,姜教授结合大量历史资料,就之前未曾引起学术界注意的大东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析。最后姜克实教授得出结论:钓鱼岛不是日本固有领土。
在座谈会的互动阶段,姜克实教授就日本年轻一代对中国的认知以及中日钓鱼岛问题的未来等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本次座谈为政治学院师生提供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使得大家对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有了更加清晰更加理性的认识。
3月25日下午,姜克实教授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做了题为“日本人的战争观”学术报告。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师和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亚太研究所所长杨鲁慧教授主持了本场学术报告。
姜克实教授指出日本近代在戊辰战争(国内战争)以后,所有的对外战争全部是侵略战争。日本发动对外战争不是道义问题,而是必然性问题。姜教授并结合具体案例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关于战争的反省,姜教授认为在评价历史时,侵略者和被侵略者无法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在时间上来讲,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会铭记战争的残酷与惨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年轻一代的认识中悲惨程度将降低。在空间上来讲,双方都倾向于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上进行反省。比如日本对国民的教育是和平教育,认为战争时悲惨的,但是它将自己视为原子弹的受害者,将广岛和长崎被投原子弹、冲绳之战、东京地铁爆炸案选作和平教育的题材。
在谈到日本人关于战争认识的特征时,姜教授指出日本人将战争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悲惨的战争;第二类是自豪的战争;第三类是“不教”的战争,也可称之为不知道的战争。日本国民不知道战争的构造与根源,只知道战争的悲惨,这种感情培养是国民形成一种无构造的历史观。在日本人的自我认知里,发动对外战争是到国外拿到自己所需的资源。从外因来看,日本近代化的榜样是西洋,当时的欧美国家都有海外殖民地。从内因来看,明治时代的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人口过剩,要想实现近代化就必须开拓海外资源市场。
讲座结束后,姜教授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与困惑。就日德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姜教授指出在东京审判中处决的五名战犯全部是陆军,岸信介等战犯又重新回到政府中担任要职。而日德两国战后处理战犯的结果不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读了日本和德国对战争反省程度的差异。姜教授认为虽然风化历史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中日之间分裂的历史观不得不引发我们深刻思考。
姜克实,中国籍日本学者,日本冈山大学文学部教授。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83年赴日留学。1991年获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在冈山大学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的近代化,日本近代政治思想,日本的亚洲主义,日本人的历史认识等,对日本元首相石桥湛山及其小国主义的主张有定评,著有研究论文70余篇。